一、植物群落演化的涵义及基本类型
自然的植被系统是以群落的形态体现来的。在植物群落中,一些植物树种由于种种原因会消失,而与此同时,另一些植物树种将及时出现弥补空缺,这将导致某一个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一次自我重整,进而甚至影响某个范畴内的生态系统。这种由缺失到弥补缺失的过程就叫演化,当这种演化慢慢到达稳定状态的时候,一次植物群落的演化行为就完成了。
植物群落演替按演化的基本类型推动力来划分可分为原生演化和次生演化。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化。我们对原生演化过程的研究,都是从裸露岩石外貌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化着手的。一个极干旱,一个极湿润,代表了两类生境的极端类型。次生演化是指在外力干涉下引起的植物群落结构转变的过程。最初产生是外界因素的除耕地放荒、森林采伐、草原放牧和割草等人为以外,还有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淹水、冰雹打击等,但最主要和最大规模的,是人为的活动。
二、自然植物群落原生演化的总体特征
1.重复性和不可逆性
一切自然演化都具有节律的特征,花开花谢、潮涨潮落等简单自然现象的连续重复正是自然界自我调理的一种方法;不可逆性是指自然演化都是一个从低等不稳定到高等稳定的单向进程。这两个观点不克混淆,具有重复性不即是可逆性的建立,如果人为地将其逆转会破坏原生态的健康成长,甚至危害人类安定,人类为了一己之私欲从自然本体论走向人类本体论,野蛮的转变逆转自然原本的节律偏向,如过度开采森林资源致使水土流失、水位升高等一系列恶劣后果。
2.稳定性和灵活性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在某一临界点上下来回自我调理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群落具有稳定的特性,这种稳定性和一个群落结构的纷乱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群落结构越纷乱这个群落就越稳定,反之就越脆弱。但是,这个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纷纭纷乱的外界力作用下,自然系统被迫远离临界点,将不再遵守稳定性的原则,因此,自然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三、植物群落演化与都市成长
植物群落演替与都市成长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都市的成长一方面免不了要直接占用原生态植物群落用地,另一方面为了满足都市成长的物质需求有时无计划无节制的滥伐树木,凭据我国1990~1994森林资源普查,我国每年人工造林的面积约为333.3万h㎡,由于胡乱砍伐、毁林建设等人为破坏,每年又有大抵3000万h㎡林地消失。由于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化限制了都市的成长,人们为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强硬的限制都市植物群落的健康演化过程。
在人类进行都市建设的同时渐渐地意识到了肆意破坏植物群落的演化规律带来的灾难,于是人类开始审视其与都市中植物群落的关系。“山水都市”、“可连续成长观”、“和谐社会”等的出现就是守卫植物群落的观点日益得到重视的体现。都市成长的过程中也树立起守卫植物群落的良好意识。
四、种种植物群落演化与都市成长的关系
都市植物群落大抵归为四类:水源涵养林、自然界限林、环境守卫林、物种保存林。
1.水源涵养林与都市成长的关系
水源涵养林是调理、改进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一种植物群落,也称水源林。主要漫衍在河川上游的水源地区,对付调理径流,防备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都市的成长对水源涵养林的破坏日益增加,由于水源涵养林多处于河流的上游,因此对水源涵养林的破坏直接导致下游水资源枯竭的状况。水源涵养林有着雨季吸水,旱季补水的效用,因此,守卫和整治水源涵养林的办法提上了计事日程。
2007年,为减少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大连市对主要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居民实施了移民搬家,通过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活垃圾专项治理以及环保专项行动等,对影响水源地环境安定的污染源进行了多次清理和整治。经治理,大连市饮用水源特别是碧流河水库和英那河水库的水质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相符地表水Ⅲ类准则,到达了饮用水源水质要求。
2.自然界限林与都市成长的关系
自然界限林是为了防备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而设置的边沿植物群落。自然界限林的地理位置处于两个或数个异质的生态系统交界处,最多见的有滨水带、山麓、山谷、林缘、城乡交界等,而这些地方人类的活动往往比较频繁,受滋扰破坏的可能性也较高。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饶之地,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力的作用,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等灾害。重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1978年动工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就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局部地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目前三北地区的森林笼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农业产量从基础上得到改进和提高。
3.环境守卫林与都市成长的关系
环境守卫林是为改进土地基层面而人工增加的植物群落。在都市成长进程中,自然植物群落被人工修筑物侵占,局部土地基层由土壤以及其上的植物群落转变为都市建筑,这局部被侵蚀的与周边未被侵蚀的土地一起形成了都市“热岛效应”。随着都市规模的迅速扩大,都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与此应运而生的是“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为有效降低都市“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可以发挥绿色植物群落在都市里的生态作用。减缓城区热岛效应的要领和办法大抵有两种。首先,加强绿色廊道的建植。带状植物群落有效的阻挡了烈日和秋冬季风,起破裂并且连通都市的作用。其次,在市中心创建大型绿地。这类绿地可以有效的弥补土地基层因成长需要而被置换的都市建设用地。凭据专家统计,夏季林区的太阳辐射量为非林区的66%,平均辐射温度可降低14.1%。赤裸的街道气温如40℃的话,公园林地可降低5.64℃,仅为34.36℃。其实,加强屋顶绿化的建植也能很好的减弱“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但是,屋顶绿化不在环境守卫林的领域之类,因此不再赘述。
4.物种保存林与都市成长的关系
物种保存林是为了守卫并提升都市生物多样性而建植的植物群落。都市植物群落为较多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合,成为都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守卫基地。都市物种保存林对物种多样性,维持都市生态系统稳定和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都市由于人类活动的对生物生活的滋扰,生物多样性日益成为都市问题的焦点之一。如南京的玄武湖在上世纪80年代生物物种众多,尤其是鸟类,每到冬季,从北方来玄武湖过冬的水鸟有天鹅、野鸭、红嘴鸥、鹈鹕、黑尾鸥等40多种,数量上更是到达了6000多只,如今为都市交通的便捷抽干局部湖水开挖了两条湖底隧道,造成大量湿生植物的消失。别的湖边的无规划的开发建设导致原有恒久形成的植物群落结构严重缺损。生态系统的恶性破坏使得动物食物链及栖息地破坏,玄武湖湖面上的水鸟如今仅有100多只鸬鹚与斑嘴鸭了。鸟类的数量减少幅度可间接反响出植物群落的被破坏水平。
人们意识到都市的成长不克无视植物群落的健康生长,植物群落生长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有限,肆意的破坏植物群落结构不但会降低都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还会使物种数量减少,对都市物种保存林营造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如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就是我国都市物种保存林乐成的一例。稳定现有林地、草地、湿地面积,进行封山育林、育草,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的力度,增加林地、草地、湿地的面积,为植物自然更新创造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为物种的守卫打下基础。由于接纳以上办法,守卫区内野生动物连续增多,截至目前拥有野生动物61科,144种。其中飞禽、哺乳类有一级守卫动物如鸨、秋沙鸭、丹顶鹤等,二级守卫动物有14种如松鸡、白顶鹤、灰鹤、小耳枭、乌苏里鹫、水獭、黑熊、鸵鹿等。
建筑问答网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专家团队 - 造价QQ群 - 3721k建筑网址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