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问答网A125.com > 建筑施工 > 施工技术 > 提问

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是什么? 都市,绿地,自然

已解决  --    --  0个回答  次浏览0
分享微信 发送朋友 打印
最佳答案
楼层: 1
回答人:92385447 - 泥土工 2级 - 提交时间:2015/3/8 15:52:00  举报
我国目前约有660个都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200多个都市,都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都市规划专家将都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都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连续成长的环境。因此在都市化的同时,也要使都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成长。赔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都市人工生态系统。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同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并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首先要切实守卫都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了须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即使开采石材也要避让都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并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采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计划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绍兴东湖还结合采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子: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遵从自然。《园冶》说:“假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礙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资源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但在局部,则务必改革自然地形以适应街道和建筑的基本需求。城规宜凭据都市的山水形胜安排街道与建筑,与之适应,这是比较难的。但中国哲理是“先难而后得”。民居或山或水,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就在于顺应自然地形,先难而后得的因山就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每个都市的山水形胜不同,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半斤八两。民居也因地之山水形胜而具特色,并且各自有各自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脉。如有心创造都市特色,又何至于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呢?若各自巧于因借本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植物因带漫衍而自别,又何苦在北方都市置假榕树、假椰树呢?绿地指在自然土地上种植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土地,绿地也要打假。
  都市和农村从外观到内涵都要强调中国特色,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循时代而进,在继往开来方面有创造性地成长。对外国文化要学习,但务必结合中国实践。佛塔、须弥座、琵琶都是在学习外国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实例和典范,学中有创。在某些都市保存的外国租界区或一些展览性场合可以造外国风景供观光,但作为都市和农村的总体建设,不宜提出“异国风景”的口号。《北京晚报》2004年10月11日以“西班牙小镇落户延庆”为标题,提出延庆将陆续建立日本、法国等7个异域风情小镇。至于温哥华森林、塞那维拉这些冠以洋名的地方就数不堪数了。“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延庆山水何以孕育产生异域风情呢。此风可息,而万万不可长。原来就千城一面了,再来千镇一洋面,谁受得了?人居环境务必本土化。现在的乡村都出现地方品格,从县到市要力求守卫这些差别而不是破坏。  
  作为专项的都市绿地系统规划,务必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都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园林是综合的,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都市的特色以求缓解。都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融会便组成都市特色之基本。要凭据都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大众绿地面积。绿地笼盖率主要用于森林,亦可作都市绿地参考指标,但不克只言笼盖率而不讲绿地率。因为都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惟据绿地率才华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观察中落实绿地,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要切实守卫古树名木。我国有3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这种资源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绿地结构的原则是均衡、合理。都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都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都市用地,不然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在门路规划方面,要为独立的大型大众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破裂成碎块。如作为一般商业、居住用地,也会埋没了这种自然资源。均衡的难点在于市中心,但市中心缺乏绿地的现状不是注定稳定的,可以通过拆屋建绿来改进市中心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家认为从都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都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上海市凭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延安中路热岛岑岭所在地拆屋建绿。不吝花每平方米1万余元的地价建成20余hm2的延中绿地,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上海改革市中心环境的实践,开端体现了把都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世纪向往。又如安徽合肥市,鉴于旧城用地很紧,于旧市区西南另辟文化城区,借西面水库和旧河床的低地,开辟新城区中心面阔约2km多的洪流面。以湖为心,以宽200m的绿带为轴,四周呈放射形安排6块公园绿地,将市政中心安排在新城区,这就自成都市中心新式样了。都市除大型绿地外,还要有为数更多,漫衍合理的中小型绿地,有的都市提出500m见绿。种种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不但都市外围有环城绿地,并且与线状、楔形绿地结为一体。在都市内以断绝绿地破裂建筑和街道,防备因都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倒霉环境。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绿地都是离开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法,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断绝混凝土铠甲的建筑。正如《重刊园冶序》所总结的:“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园林对人居环境可以起到逐步形成或完善风水宝地的作用。
  “白云苍狗”说明水陆之变迁。既在滨水之处建都市,就要以人工疏浚淤积的泥沙,包管都市永不被水淹。杭州西湖如无人工疏浚,绝不可能留存目前风景如画的景观。2000余年前乐成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理论上总结了6个大字刻在石墙上:“深掏滩,低作堰”。现在一般滨水都市很少掏滩,而代以筑高堤防水,以至几乎每年低流量高水位的水灾令人揪心。遭天怒的水灾处罚实在是人为的因素所致,有些水患在某种水平上实际是人患。人与自然要协调的正是这些内容。  
  市区街道平直,到了丘陵地带的郊区就应顺从自然地形了。如果还是像市区主干道一样朴直不阿地通过去,山断坡而损谷,水断流而枯涸。不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起伏有致的山林被破坏,代之以冗长、平滞、呆板的人工边沟和挡土墙,令人兴致索然。如果有“莫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的座右铭常响耳边,那就会以“山迴路转”的原则选线。少量破坏的天然地形也要以人工还谷回坡,加以山林种植,赔偿和回归自然的面貌,将路贯穿其中,那又别是一番景象。为什么一些先进国家开运河、选高速公路的路线必有风景园林师加入配合策划呢,原理在此。对付都市人文资源也一样,如没有周总理把关,北京的团城也会因都市街道拆建而遭破坏。没有古建园林专家上书,德胜门也要去一个角。据说南京中山陵也被路穿了一下。都市化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和人文资源,这就需要都市综合性总体规划运筹帷幄了。  
  现代交通成长带来了立交桥,从一层到多层,使热岛效应恶化成长。可以连顶带墙、柱全部以有吸盘的攀援植物绿化,还可以混交,藉有吸盘的植物发动无吸盘的藤本植物。要与交通部分协调解决所谓吸盘破坏墙面之虑。我在上海看到砖墙上布满中国地锦,50年来墙体无明显破坏,实践可证明真理。  

我要评论 好评次数 0   坏评次数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 字以内
  好评 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