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变“回转窑水泥不敷立窑补”的现状。确保工程质量
试验结果证明[t1.[27立窑水泥与回转窑水泥配制的硅在质量稳定性、耐久性、施工适应性及力学性能方面是有差另外,立窑水泥的各项性能明显不如回转窑水泥。历史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立窑水泥生产过剩,回转窑水泥产量又严重不敷的尴尬局面。然而,近些年我们却从未听说有哪个工程因缺水泥而停工。很多工程的结构关键部位由于一时买不到回转窑水泥或因某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本钱而有意使用了(或局部使用)立窑水泥,加之目前我国建筑质料准用制度不健全,便给一些一致格的立窑水泥有可乘之机,为混凝土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997年以来,笔者托同行在全国各地对数十例因质料引起的工程事故做了一些观察,问题大多出在水泥上,几乎又全是立窑水泥,教训是深刻的。
从结构设计的角度看,设计人员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仅对硅的强度(品级)提出明确要求,至于接纳何种水泥配制混凝土则由施工单位决定。由于目前我国建筑质料准用制度尚不完善,建设监理无法凭据准则来限定出自差别厂家水泥的使用范畴。用于检查结构件质量的硅试件(现场浇筑时取样)需养护28 d才华测试,而施工进度又不克延误,因此监理人员实际上是“事后”检查硅工程的质量,很难做到“事前”控制。举一个典典范子:某一高层写字楼的施中,设计要求底层柱需用C60混凝土,但现场批量留取的试件在28 d后测试的结果为:绝大多数不克到达C60强度,事后查明是由于接纳了质量不过关的立窑产水泥。此时该处混凝土已浇筑了数百立方米(2层)。后接纳柱截面外扩补强办法处理,不但耽搁了工期,还影响了建筑物伸用寿命。施工单位为此支付了经济价钱。
笔者认为,混凝土工程质量,首先要抓水泥质量。有关观察质料证明:我国目前优质立窑水泥熟料的年产量约在6000万t左右,但持有生产许可证的立窑厂家年总产量却有4亿t.由于优质水泥产量的严重不敷,使得非优质甚至劣质的立窑水泥大量占有市场并用于结构关键部位。因此,大力大举成长工艺先进的窑外分化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凭据三部委的已定目标尽快淘汰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能耗高、污染重的土立窑和小型机立窑是当务之急。“回转窑不敷立窑补”的状况务必转变,如果不解决当前水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根治”无从谈起。
2 选用水泥务必考虑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由于混凝土建修筑物要求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因此硅的耐久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耐久性作为衡量混凝土质量的首要指标,他们或者体例关于结构耐久性的设计、施工专项规范或者推出一些指导性文献、手册[3].[4]等。
水泥品质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实验结果证明2]:就是用优质立窑水泥(#525)配制的硅,其抗渗、抗碳化、抗海水腐化性能亦均不如同标号回转窑水泥,抗冻、干枯收缩、钢筋锈蚀等与回转窑水泥相近。而接纳烧粘土作混合材的#425立窑水泥则对硅的耐久性能非常倒霉。值得注意的是:用立窑烧制熟料,由于窑内通风条件差,热力强度不如回转窑,且窑内热工制度不稳定,物料受热不均匀,难免出现熟料轻烧、欠烧等现象,故熟料质量颠簸较大。目前我国能够生产#525优质水泥的机立窑厂家并未几,而能生产质量稳定性上能与回转窑水泥相近的厂家则更少。因此,质量不稳定的立窑水泥将在实际工程中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在实际工程中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务必进行“事前”控制。比及建筑物在使用阶段出了问题再去弥补,将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但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o一89)仅在结构办法和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方面考虑了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并未引人结构耐久性设计的观点。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一92)未考虑水泥品质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而我国(混凝土质量控制准则》(GB50164一92)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又偏低且欠具体。这就是说,我国硅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均未有效地进行结构耐久性的“事前”控制,而工程验收又未对此做出专门规定(一般仅做外观评价、回弹法检测砖强度等)。所以,如何评价一个新建工程的结构耐久性,只有让时间来做出回答了。我国已建成工程的返修率高居不下,被评为“优质工程”的项目在使用阶段混凝土开裂,甚至产生重大事故的事例屡见不鲜,除了管理体制上诸多弊端外,水泥自己的质量问题以及对水泥品种选用不当恐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目前条件下,为包管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部分参考:
(1)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在选用水泥方面应有明确规定。据悉,建设部已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及耐久性设计”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配合包袱此项任务。加入这一项目的有关人员已拿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施工建议”的底稿供讨论,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应的规范出台。在制定这类规范时建议专门增加有关水泥选用的章节,明确规定:某类工程或某结构部位等“须”、“应”、“宜”选用某种类(或标号)水泥。
(2)要尽快健全、完善我国的水泥准用制度。建议建设部会同国家建材局出台一些准则,规定水泥出厂务必附有“准用证”。该证应明确交代哪些水泥“可”、“不可”用于某类工程或某结构部位等。在水泥包装袋上也应标明:出厂日期、使用期限、存放条件、使用要求、应用范畴及其它注意事项等,以利建设监理现场检查。
(3)科研单位要加快种种水泥对硅耐久性影响的科学研究。准则出台,科研先行。科研不克仅停留在实验室里,要在种种实际工程中跟踪观察(因为每个工程的外部环境、施工条件及使用条件均有差别),收集资料,为制定(或修订)有关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3 重视碱集料反响的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
近年来,我国硅工程中由碱集料反响(AAR)孕育产生的破坏事件逐渐引起人们注意。
碱集料反响严重损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对预应力硅结构来说,一旦出现AAR,将引起硅的开裂,直接危及结构安定(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环境中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设计中是不允许出现裂缝的),务必及时进行加固处理。矽构件在使用阶段出现问题将支付极高的价钱(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的用度往往比原构件的造价还高,有时甚至是凄惨的价钱。早在50年代,AAR对混凝土工程的不良影响就引起国外工程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1974平以来,每隔2年就召开一次关于碱集料反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很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准则、规范(如美国的ASTMC227 —— C586等)对一些重要工程的矽含碱量严加控制。有的国家(如美国)要求所有进口水泥的碱含量(Na-0当量,下同)务必低于0.696,其理由就是AAR破坏具有潜伏性、突发性,而一旦出现问题又难于调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AAR的研究较晚,对由AAR引起的混凝土破坏重视不敷。这主要是因为一般国内制做混凝土所用集料的碱活性较小,加之AAR破坏又不易鉴别,使人们忽视了这一问题。在实际工程中一发觉硅裂缝,技术人员首先从外部环境(如温度应力,不均沉降,超载等)或设计、施工上找原因,很少想到AAR(相当多的质检、监理人员缺乏有关AAR的知识)。因此,很多由AAR引起的混凝土破坏误认为其它原因造成的破坏(笔者不否定:硅破坏的原因很纷乱,往往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
我国混凝土工程中的碱集料反响不容乐观。我国生产的水泥大多为高碱水泥,特别是北方地区生产的水泥,其碱含量多在0.8%一1.0%以上。但施工单位并不排斥(有时甚至欢迎),因为高碱纯硅酸盐水泥配制的硅快硬、早强,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施工单位有时为抢工期或便于冬季施工,常在配制混凝土时掺人Na2S04早强剂及NaNq防冻剂等,前者掺量可达3%,后者掺量可达5%(均以水泥重量计),此时如果接纳的是高碱水泥,则混凝土中的含碱总量将高达15 kg/m3一20掩/m3,远远超3吨/衬—— 5 kg/m3安定碱含量的限值。在这种状况下,我国混凝土工程中出现大量AAR破坏是一定的,应引起高度重视,不然将贻害无穷。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关于AAR的科研力度,体例(或修订)相应规范。科研、设计部分应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广泛的观察研究,针对混凝土中差别的集料和外加剂,差别品质的水泥,差别的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差别的施工条件等做大量实验,为体例(或修订)有关规范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一87)中对“基准水泥”的要求偏低(至少碱含量应规定不得超出0.66),应向目前国际准则靠拢。同时,在修订《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 119一88)时,应明确规定对水泥(标号、碱含量等)的技术要求。
(2)增加低碱水泥的市场提供,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国家应从财产政策方面鼓励低碱水泥的生产。同时,通过“准用证”制度来限制高碱水泥的使用范畴。例如:严格规定水利工程、预应力构件以及重要工程的结构关键部位等,所用水泥的碱含量不得超出某一限值。
(3)重视关于碱集料反响的知识普及和预防办法的宣传劳动。为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深刻认识碱集料反响对混凝土工程的危害,应加大宣布道育的力度,出版一些普及AAR知识的教材和预防AAR破坏的技术办法(手册)等。
4 水泥生产要适应高性能破的成长趋势
自90年代初国外提出高性能混凝土(HPC)的观点后,列国对HK:的界定准则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配合的:那就是它的高耐久性和较高的强度指标。毫无疑问,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界是极受欢迎的,它是未来硅技术的成长偏向。高性能混凝土自己不是本文论题,笔者仅就它对水泥的基本要求提出几点不可熟的个别看法。
(1) HPC所接纳的水泥标号一般不该低于#525,并且务必是质量稳定的优质水泥,使其在较高的可靠度包管下实现高强度。
(2)HPC所用水泥务必包管其高耐久性的要求,因此对水泥熟料中任何倒霉于混凝土耐久性的化学物质(如碱含量等)应该严加控制。
(3)HPC所用水泥应包管混凝土有很好的劳动性质。如高流动性、力学性能稳定、低水化热温升、体积稳定、早强并有一定韧性(满足抗震要求)等特点。高性能混凝土的问世及推广应用对我国水泥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关部分应及早接纳办法,从“可连续成长”的角度调解财产结构,加快科研步调,以适应21世纪国家建设事业成长的需要。
建筑问答网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专家团队 - 造价QQ群 - 3721k建筑网址导航